📝 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學習過程中的紀錄與反思,並非正式教材。
網路雖然方便,但無法取代系統性的音樂學習。若時間與預算允許,仍建議跟老師學習,能少走許多彎路。
若本文有任何錯誤,請務必以你自己的音樂老師的建議為準。
本站沒有販售、代理或代言文中或贊助連結所提到的任何產品、樂器或器材。
簡言之:本文僅為個人學習筆記,並非正式教學建議。
說明
本文嘗試對「作曲」做一個入門級的介紹,提供給有興趣的樂友參考。
作曲是一種創作活動,就像在時間的畫布上隨手塗鴉----人人都能參與其中。雖然業餘愛好者與專業音樂人之間在成果上可能存在很大差異,但這並不是不能嘗試作曲的理由。
前置技能
學習至少一種樂器 (Instrument)
雖然可以用哼唱來構思旋律,但若沒有受過歌唱訓練,音準往往不夠精確。學會至少一種樂器,能幫助你彈出正確的旋律,對作曲相當有利。
若完全不會樂器,也可以藉助打譜軟體或數位音樂工作站(DAW)來製作聲音。不過,使用實際樂器通常更直觀,也更容易進入「作曲的心流」。因此,建議還是挑一種樂器來學習。
若以作曲為主要目標,鍵盤樂器是最方便的選擇。但最重要的還是熱愛----用自己喜歡的樂器來作曲,會更自然、更持久。
學習樂理 (Music Theory)
若完全不懂樂理就直接開始作曲,會比較吃力。因為每個音符聽起來都像是孤立的,將它們組合起來會變得困難。建議還是先花點時間學習基礎樂理,能大幅節省創作的時間。
不需要一開始就學得很深,只要能寫出基本的功能譜(lead sheet)即可。其餘的細節,之後再根據自己的樂譜逐步補上。
多聽音樂
聆聽時不只是單純享受,而是帶著分析的角度去感受。當你想嘗試特定曲風時,這種聆聽方式會特別有幫助。
需要注意的是,「分析式聆聽」和「放鬆聆聽」並不一樣。沒必要對每一首歌都進行剖析,否則會很疲憊,甚至失去聽音樂的樂趣。只要偶爾挑幾首曲子來仔細分析就足夠了。
發出聲音
作曲的第一步,是先讓音樂「發出聲音」。這可以透過哼唱,或使用樂器來實現。
若選擇樂器,最好使用「複音樂器」----能同時彈奏多個音符的樂器。只有單音的旋律往往顯得單調,而複音樂器能更方便地創作和聲。
常見的作曲樂器包括鋼琴與吉他。不過,最重要的仍是對樂器的熟悉度,而不一定要侷限於這兩種。
就個人經驗而言,若是先彈旋律、再補和聲,鋼琴會更直觀。鋼琴的音符排列線性、音域寬廣,可以同時兼顧旋律與和聲。即使不會彈奏鋼琴,也能用它來作曲,只是輸入音符的效率會稍低。
然而,若是用哼唱來構思旋律、再用樂器補和聲,吉他反而會更好上手。雖然吉他的音符排列較為非線性,需要設計指法,但對熟悉吉他的創作者來說,直接配上和聲相當自然。
鋼琴與吉他的作曲比較
特點 | 鋼琴 | 吉他 |
---|---|---|
音符排列 |
線性(音高由左到右遞增) |
非線性(音階分布在不同弦與把位) |
音域 |
寬廣(涵蓋低音到高音) |
中等(依樂器與調弦而定) |
旋律+和聲處理 |
可同時演奏旋律與和聲,直觀簡單 |
需設計指法,處理相對複雜 |
適合的作曲流程 |
先彈旋律、再補和聲 |
哼唱旋律、用吉他補和聲 |
常見應用 |
古典、流行、配樂、爵士等廣泛應用 |
搖滾、民謠、流行、即興創作等 |
✨ 總結來說,鋼琴與吉他各有優勢。與其糾結哪一種更好,不如選擇自己熟悉、喜歡的樂器,才能在作曲時最自然地表達想法。
記錄聲音
快速記錄作曲的想法
靈感稍縱即逝,因此「快速記錄」非常重要。這時的重點不是百分之百正確,而是簡單易用,避免旋律忘掉後無法還原。
若是短旋律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手機的錄音軟體,先把旋律哼下來,之後再用樂器還原成音符即可。
若處於不適合哼唱的場合,則可以用紙筆或雲端記事軟體,簡單畫下旋律線條或音符提示,回頭再到樂器上還原。
打譜軟體
打譜的目的,是永久保存曲子的旋律與和聲,讓其他樂友能根據樂譜再現這首作品。
初學者可以先用免費軟體,如 LilyPond 或 MuseScore,已經能滿足大部分需求。若覺得功能不足,再考慮購買商業版軟體。
數位音樂工作站(DAW)
數位音樂工作站(DAW,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)是完整的創作平台。從輸入第一顆音符,到編曲、混音、完成整首曲子,都能在 DAW 中完成。
也有創作者選擇僅用 DAW 做後製,將前期的構思交給樂器或紙筆。
常見的 DAW 包括 Ableton Live、Cubase、Studio One、Logic Pro、Pro Tools 等。這些軟體通常都有入門版本,日後若有需要再升級即可,不必急著買最昂貴的版本。
市面上雖然也有免費 DAW,但筆者覺得多數使用體驗不佳。關於數位音樂製作的開銷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,有興趣的樂友可以延伸閱讀。
總結
✨ 總結來說,記錄靈感的方法有快有慢:
- 手機錄音與紙筆筆記 → 適合快速捕捉旋律
- 打譜軟體 → 適合保存完整樂譜
- DAW → 適合進行完整的音樂製作
選擇最適合自己創作流程的工具,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。
選擇一個主題 (Theme)
作曲前,可以先確立一個主題。不論是心理狀態、日常生活、社會事件,或是任何抽象概念,都能成為創作的起點。選擇主題的目的,是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狀態,讓旋律更容易自然浮現。
需要注意的是,初學者常會遇到「心中的主題」與「實際寫出的音樂」之間存在落差。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,不必過於焦慮。隨著作曲經驗累積,這種落差會逐漸縮小。我們會在下一節進一步討論這個議題。
決定曲子的風格 (Style)
除了構思旋律之外,思考曲子的「風格」也十分重要。風格會影響音樂的多個面向,包括 調性、和聲、節奏、配器 等等。
雖然每首曲子都是獨特的,但對初學者來說,常常會希望能寫出「類似某首作品」或「符合某種曲風」的音樂。這時候,目的性聆聽 就很有幫助。你可以透過閱讀樂譜、或參考他人整理的曲風分析,來理解該風格的音樂特徵。
需要注意的是,作曲時不能直接抄用他人的旋律或歌詞。但使用相同的調性、和弦進行或配器則完全沒有問題。事實上,曲風的形成就是因為作曲者刻意選擇了某些音樂要素並反覆使用,進而建立出辨識度。
選擇曲子的結構 (Form)
確立曲子的結構,可以讓音樂更有整體感,也能幫助聆聽者更容易理解。此外,結構還會影響歌曲的長度與起伏。
以流行音樂為例,常見的段落大致分為兩類:
- 主要段落
- verse(主歌):鋪陳歌曲故事,引導聆聽者進入情境,情緒上較平穩。
- chorus(副歌):全曲的高潮,通常是旋律最鮮明、最容易記住的部分。
- 功能性段落
- intro(前奏):營造氛圍,帶領聆聽者進入歌曲。
- bridge(間奏或橋段):通常出現在副歌之後,讓情緒暫時沉澱,也能讓歌手稍作休息。
- outro(尾奏):結束全曲的段落,為歌曲收尾。
一首典型的流行歌曲結構,可能長這樣:
intro → verse 1 → verse 2 → chorus → bridge → chorus → outro
這裡的例子只是參考。對初學者來說,不必一開始就寫出完整的長曲子,即使只完成「verse + chorus」的雛型,也是非常好的開始。
撰寫旋律 (Melody)
撰寫動機 (Motif)
作曲並不是要從頭到尾一次寫完,也不是要讓整首曲子毫無重複。事實上,完全沒有重複的音樂反而難以理解與記憶。
比較常見的做法是,先寫出一個「動機」(motif,短旋律),再在曲子中不斷重複、發展它。
重複時可以直接原樣重現,也可以稍加變化,例如:
- 小幅修改旋律或節奏
- 平移動機(改變音高位置)
- 從動機中取出部分元素重新組合
只要在音樂上合理,怎麼改動機都可以。仔細聆聽許多經典作品,就能發現這是常見的作曲手法。
撰寫其他段落 (Contrasting Section)
一首曲子往往不只需要一個動機,還可能需要另一個對比性的動機,或一些過渡性的樂句,來增加層次感。
這時,先前規劃的曲子結構(Form)就能發揮作用。當你已經擬定好架構,就會清楚知道需要多少個動機,以及哪些地方需要功能性樂句來銜接。
旋律寫不出來怎麼辦
有時候靈感就是卡住了,旋律怎麼也想不出來。這時可以嘗試換個角度,用其他音樂要素來啟發旋律。
先寫和弦進行 (Chord Progression)
每個和弦都對應到特定的音階,因此可以先寫一段和弦進行,再從中挑選音符來組合旋律。這樣會比「直接空想旋律」容易許多。
舉例來說:
- 大三和弦 → 對應大調音階
- 小三和弦 → 對應小調音階
- 屬七和弦 → 對應 Mixolydian 音階
(更多對應關係可參考 這篇整理。)
如果不確定該怎麼設計和弦進行,也不用擔心。這是典型的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問題。幸好,和弦進行本身沒有著作權,你可以大方參考(甚至直接「抄襲」)一些常見的和弦進行,再加入自己的旋律。
先寫節奏 (Groove)
另一種方式是先設計節奏,再填入音符。
當然,不能整段照搬別人歌曲的完整節奏型,而是挑出一些有特色的片段,重新排列組合。這樣既能激發靈感,也能保持作品的獨特性。
先寫歌詞 (Lyric)
有些創作者會先寫歌詞,再依據歌詞去創作旋律與和聲。
這種方式特別適合主題導向的作品,例如廣告歌、選舉歌等。
琴子平常主要寫的是器樂曲,對歌詞創作沒有太多經驗,不過這仍是一種實用的作曲方法。
撰寫和聲 (Harmony)
旋律完成之後,下一步就是為它加上和聲。
初學時,不需要馬上寫完整的伴奏,只要在每個小節標上對應的和弦代號即可。這樣的簡化方式,就是所謂的「功能譜」(lead sheet)。
功能譜就像是整首曲子的骨架----一旦有了旋律與功能譜,基本上就算完成了作曲。至於更細緻的伴奏與配器,則屬於「編曲」的範疇,可以留到之後再處理。
以琴子的習慣來說,常常在寫完旋律或標好功能譜後,會先把曲子暫時擱著。等過一段時間,再依照曲子帶給我的感覺去決定配器與伴奏。這些工作完全不需要急著在同一天完成。
配置樂器 (Instrumentation)
配器與伴奏的安排,其實更接近「編曲」的範疇,而不一定是作曲的核心。對多數創作者來說,不需要在最初就決定所有配器細節,只要先完成功能譜,之後再慢慢補上即可。
不過,也有例外情況。例如:
若是專門為打擊樂作曲,就很難完全忽略樂器特性,只單純寫節奏。因為每種樂器的音色、延音、敲擊方式,都會直接影響最終的音樂效果。
除此之外,不同的配器也會讓同一段旋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氛圍:
- 弦樂四重奏:溫暖而細膩,適合表達內斂的情感。
- 爵士小編制(鋼琴、低音提琴、鼓):靈活、富有即興感,能帶來輕快或律動感。
- 管弦樂團:宏大而豐富,能製造戲劇性張力。
- 電子音色:自由度高,適合營造特殊或超現實的氛圍。
因此,雖然配器不是作曲的第一步,但它能極大地影響曲子的最終樣貌。等到旋律與功能譜完成後,再依照想要傳達的感覺去選擇配器,就是最自然的做法。
結論
作曲沒有固定的先後次序,只要作品在音樂上是合理的,就是一首成立的曲子。
隨著經驗累積,每位創作者都會逐漸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流程與方法。
因此,不必過度糾結「一定要先旋律、還是先和聲」,或「要不要一開始就考慮配器」。嘗試不同的做法,找到能讓自己最自然進入心流的方式,就是最佳的創作途徑。
🎵 每個人的作曲之路都不一樣,重要的是開始動手,邊做邊找到自己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