📝 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學習過程中的紀錄與反思,並非正式教材。
網路雖然方便,但無法取代系統性的音樂學習。若時間與預算允許,仍建議跟老師學習,能少走許多彎路。
若本文有任何錯誤,請務必以你自己的音樂老師的建議為準。
本站沒有販售、代理或代言文中或贊助連結所提到的任何產品、樂器或器材。
簡言之:本文僅為個人學習筆記,並非正式教學建議。
前言
我們在先前的 文章 中曾提過,中阮並不適合用於連續刷弦(strumming)。原因在於:中阮的品格間距較大、弦張力強、延音時間短。即使市面上偶爾出現為中阮設計的彈唱譜,仍不建議以刷和弦為核心來編寫中阮樂譜。
然而,這並不表示中阮無法彈奏和弦。除了可以透過各種分解和弦(broken chord)進行表現,仍然可以適度使用塊狀和弦(block chord)與琶音(arpeggio)來豐富聲響結構。
本文以阮咸家族中最常見的中阮為例,說明如何在不改變定弦的前提下,設計出 C 大調的基本和弦型態。透過簡單的調整,也可以將本文概念套用至大阮的和聲設計中。
理解阮咸的定弦
中阮的標準定弦為 G–D–G–D。這組定弦可以視為兩組三弦片段的重疊:G–D–G(第 2、3、4 弦)與 D–G–D(第 1、2、3 弦)。因此,在設計和弦時,不必拘泥於「四弦齊下」的思維模式,亦可根據上下音域或指位條件,自由選擇三弦作為和弦基礎。
類似地,雖然吉他的定弦較利於和弦推導,但在實際演奏中,也會根據和聲配置省略一至兩條弦的撥奏。換句話說,「和弦一定要使用四條弦」其實是錯誤的假設——中阮也能以局部聲部的方式構築和聲。
和弦組成音的重要性
理論上,彈奏和弦時應涵蓋所有組成音,才能完整呈現該和弦的結構與色彩。然而,受到曲目需求與樂器本身限制,有時難以完全覆蓋每個音。此時,我們可以根據和聲功能對各組成音進行優先排序:
- 根音 (必要)
- 三度音
- 七度音
- 五度音
根音是和聲的核心,幾乎不可省略;三度音與七度音則用來定義和弦色彩(如大調、小調、屬七等),也是和聲語義的關鍵;五度音雖然能強化和聲穩定性,但在空間有限時可優先略去,對和弦辨識的影響相對較小。
C 和弦
其實這是少數完全不更動組成音的中阮和弦。
Dm 和弦
Em 和弦
F 和弦
G7 和弦
在 V 級和弦中,使用屬七和弦取代大三和弦是很常見的,所以這裡使用 G7 而非 G 和弦。
Am 和弦
Bdim 和弦
或是以下這個指法:
轉位和弦的指法會稍微簡單一點。請自行取捨。
使用非傳統定弦
我們繼續深入的話,可以設計出整套中阮和弦表。但中阮的樂器構造不適合用在這種演奏,所以只有在必要時才去設計要彈奏的和聲即可。
如果不在意中阮傳統曲目的話,可以改中阮定弦。改定弦後彈奏和聲會比較容易。有興趣的樂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