📝 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學習過程中的紀錄與反思,並非正式教材。
網路雖然方便,但無法取代系統性的音樂學習。若時間與預算允許,仍建議跟老師學習,能少走許多彎路。
若本文有任何錯誤,請務必以你自己的音樂老師的建議為準。
本站沒有販售、代理或代言文中或贊助連結所提到的任何產品、樂器或器材。
簡言之:本文僅為個人學習筆記,並非正式教學建議。
前言
每位創作者都有自己的習慣:有人習慣先拿起樂器即興,把旋律邊彈邊寫下來;有人則喜歡先完成歌詞,再去搭配旋律與和弦。市面上的作曲書籍,也多半提供不同的流程與方法論,但這些並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,而只是創作路上的各種工具。
我自己常用的一種方法是 「MIDI 先行作曲法」。它的核心概念是:先用 MIDI 測試想法,再決定哪些部分需要真實錄音。透過這種方式,我能快速驗證一首曲子的潛力,並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先確認作品是否值得繼續打磨,避免在一開始就投入過多時間與資源。
為什麼要先用 MIDI?
在現代音樂創作中,MIDI 幾乎已經成為編曲的共同起點。它最大的優勢在於 可塑性:不需要花費時間錄音,就能快速嘗試旋律、和聲與節奏的各種可能性。透過簡單的編輯與替換音色,創作者能夠在短時間內測試多種組合,並找出最能表達想法的雛形。
這種「先行」的方法,能讓人以極低的成本和時間投入,先驗證一首曲子是否有發展的價值,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打磨成完整作品。
如何輸入 MIDI
有些創作者會直接在 DAW 裡輸入 MIDI,但我更推薦的方式是先在 LilyPond、MuseScore 這類樂譜軟體中打譜,再輸出 MIDI 檔導入 DAW。這樣一來,可以同時完成兩件事:保存數位樂譜,以及 取得可編輯的 MIDI。
雖然有些 DAW 內建或附帶樂譜編輯功能,但實際上並非必要。除非你非常喜歡目前使用的 DAW,並且想把它作為創作核心,否則沒有必要特別依賴 DAW 附帶的樂譜軟體。這樣能讓你的創作流程更靈活,也避免被單一平台綁死。
基本流程
MIDI + VST
先使用 MIDI 軌搭配 VST 樂器,建立曲子的雛形。
雖然 VST 多半是以真實樂器取樣而來,但聽起來仍會帶點「人工感」,這是 MIDI 的天然限制。
不用太在意音色的真實度,這個階段的重點是 旋律、和聲與律動的輪廓,而不是最終的質感。
初步混音
將各軌道做簡單的平衡,例如音量、EQ、Reverb。
目標是讓歌曲聽起來有基本的空間感與層次,避免乾扁或過於平面。這一步並非要達到專業混音,而是讓作品足以呈現整體氛圍。
聽感覺
接著帶著聽眾的角度,完整聽一次。
問自己:這首曲子能不能打動人?旋律是否有記憶點?氣氛是否成立?
如果這首歌只是「練習」,那麼存檔放著即可。特別是剛開始練習作曲、編曲時,作品往往篇幅較短、品質也難免普通,能完成到這一步就已經很有價值。
相對地,如果覺得這首曲子有潛力,就可以繼續往下發展。
將必要的音軌改成錄音
就算現代 VST 已經相當發達,仍有許多聲音是無法取代的。
例如吉他、人聲、弦樂,或其他需要細膩表情的樂器,都建議用真實錄音取代原本的 MIDI。
這樣能讓曲子更有生命力,也讓編曲從「模擬」走向「真實」。
實際混音
當 MIDI 與錄音並存時,就可以進行正式混音。
這包括動態處理、聲像定位、空間設計等,目標是讓作品達到能夠對外發佈的水準。
發佈
當作品的完成度達到你滿意的標準,就可以發佈。
此時,你已經走完「MIDI 先行」的完整路徑,從雛形到成品,讓一個 idea 真正成為可以分享的音樂。
方法的優勢
- 快速試驗:不需要先花費時間或金錢進行錄音,就能以最小成本測試想法。
- 高靈活度:旋律、和聲或節奏都能隨時修改,幾乎沒有額外代價。
- 效率導向: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判斷一個 idea 是否值得繼續發展,避免無謂的投入。
- 平衡真實與模擬:錄音與 MIDI 可以靈活搭配,既能節省時間,又能在關鍵時刻保有真實樂器的質感。
結語
「MIDI 先行作曲法」的目的,並不是要取代錄音,而是 把錄音放在最適合的時間點。
在確定一首歌值得被打磨之前,MIDI 是最有效率的測試工具。
等到作品的核心確立,再透過真實樂器的錄音與正式混音,讓音樂真正展現出它的能量與光彩。